Thursday, February 18, 2016

国际母语日的感想

国际母语日的感想 

文:黄汉伟
自2000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定下每年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至今已经庆祝了16年,在世界各地与合作伙伴举办活动、讲座、音乐会、研讨会等。
今年的国际母语日主题为“优质教育、教学语言和学习成果” (Quality education, language(s) of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在庆祝国际母语日当儿,我们有必要温故知新。母语教育是普世的人权,是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懂得和会讲多种语言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丰富的文化互动。
我担任公职,每天阅读各语文报章,借此了解不同族群及社会所发生的人与事。我们比美国总统欧巴马更全面阅读。我们看三种语文报章,而美国总统只看单语文报章。世界上没有多少个国家的政治领导需每天看三种不同语文的报章,我们绝对是稀有的。
政治和教育是分不开的。所有教育课题都是政治角力,政治领导决定了一切教育的大方向。这个道理,放眼国际,依然是正确的。所以,如有人说,“别把教育课题政治化”,那其实是逃避现实的谬论。
我认为马来西亚的语文政策必须充分尊重及确保母语教育的持续发展,促进并保护语言多样性。
马来西亚独立后60年代,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下,母语教育受到冲击。英校改制变成了以国语教学为主。华文中学也面临了抉择而形成全国60间独中及78间国民型中学的局面。今日国民型中学的数目已增加至81间即芙蓉振华国民型中学二校,尚在建设的槟城威南日新及槟城恒毅中学分校。不过教育部批准国际学校的增长更出力,国际学校从2010年的57所激增至2013年的72所。
政府在60年代劝说华文中学改制时期,开出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允许这些学校三分之一上课时间使用华文教学。在槟城10所国民型中学中,各校的每周华文节数至少有6节。但在东海岸及东马的改制国民型中学却底线不保,一些当年的华文中学现在每周只剩3节华文,也实质上面对华文师资的问题。
最近,教育部委派不谙中文的副校长到彭亨州文德甲华联国民型中学。这是一个严重的行政偏政。我翻回旧记录,同样的上述事件曾发生在2010年6月,同样发生在彭亨州文德甲华联国民型中学,不同的是上回是校长一职。不过在董事会的奔波之下,两次的委派皆被撤销,但是历史在重复发生着。
槟州政府自2008年上台后,推动了一系列对母语教育友善的政策。其中过去8年制度化拨款拨出总额8千万令吉予州内华小、淡米尔小学、国民型中学、华文独中、教会学校、宗教学校,以实际行动提升学校基本设施,打造更好的母语教育大环境。槟州政府也拨出土地协助多间华小淡小迁校。
槟州政府修改了发展规划政策,大型屋业发展须有学校保留地。以往上述学校保留地拱手让予中央教育部,都是建囯中及囯小。2010年过后,槟州政府改革政策,由槟州政府指定拨出予有关学校。在上述改革之下,受惠的就有威南日新、公巴养正、益华小学、时中正校、中山小学、恒毅国民型中学分校及中华国民型中学分校。
同样的,槟州政府也在乔治市世界遗产区挂上了多语文路牌,以标示对于多元语文,多元文化的实质支持。
槟州政府也曾上书中央政府申请设立淡米尔文中学,以使到淡小学生可以持续学母语。但上述申请石沉大海。
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国际母语日所发表的献词所言,母语在多语言方案中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素,它本身就是为民众和他们的社区赋权的基础。我们必须承认并培育这种力量,不让一个人掉队,为全民造就一个更公正、更可持续的未来。
在国际上庆祝国际母语日当儿,我们必须持续利用政治力量促使中央教育政策的改变,以使到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这多元文化的土地上扎根及持续成长。


No comments: